3月 05, 2015

蜂蜜蛋糕碎碎念



試了幾次蜂蜜蛋糕,終於弄出還算滿意的成品,回潤後保溼和香氣都不錯,麵糊拌的好,不加SP組織也沒有粗到哪裡去,簡單的蜂蜜、蛋、糖、麵粉,烤焙出來的味道素雅又飽滿,自己是挺驚喜的。

烤蛋糕的人大多知道蜂蜜蛋糕有兩種,一種是添加乳化劑的SP蛋糕,組織細緻綿密,吃起來潤澤度也很好,台灣市面上很多,例如義美蜂蜜蛋糕; 另一種則是不添加SP,口感和前者相比略為粗糙乾口,日本的長崎蛋糕算是代表,好不好吃看個人喜歡,沒有孰優孰劣。

SP蜂蜜蛋糕以前也做過,只要加入乳化劑基本上不大會失敗,十之八九能做出一般市售的口感,像是娃娃坐螃蟹車,出不了事。現在流行自然養生,有一點甚麼怪東西都是爛貨,不入流,SP蛋糕自然也被家庭烘焙者轟到一文不值,這種潔癖我倒覺得不必要,我認為這就是兩種不同「種類」的蛋糕,一種吃技術,一種(相對)不用。

反覆嘗試不添加SP的蜂蜜蛋糕純粹是為了練手藝,跟追求「無添加」坦白說沒有關係,雖然自己烤焙糕點不加泡打粉之類的東西,但我不是基於甚麼堅持,只是秉持著一種練功夫的心情,我始終認為適切的添加物不是魔妖厲鬼,它們屬於科技的一環,也是一種發展與進步,它降低食物的價格,延長擴展食物的疆界和可利用性,重點是,這個世界有人需要這樣的食物,並且到了賴以為生的程度。

如今食品工業的失控模糊了食物和化工的界限,做出一堆能吃又不能吃的化工食品則是另外一回事了。但若因此否定任何「非自然」食物存在的價值,事實上也否定了很多人生存的方式,是階級對階級的宣戰。

食安出現問題後,日子越來越難過了,不是食物有毒,而是價格有毒。我不能忍受的一句話是:貴一點,但吃的安心。我並不希望用錢買下安心,我希望錢買的是品質,或是買下永續的地力,買下人與作物間的倫理關係,而不是最基本的可食性與安全性。高價流竄的有機品並不讓我享受有選擇的安全感,它讓我焦慮是要選擇餓死、毒死還是窮死,當日常飲食的消費門檻劃在了(可能是)安全(又不安全)的界線上,與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的不正義也沒有兩樣。

不鏽鋼被發現含錳之後,我就放棄在五金行買鍋碗瓢盆,每種款式、廠牌都貼上304標章,好像哪個碗漏貼就會爆炸一樣,整牆看過去既壯碩又華麗,假的真不了,真的也信不了,為了安撫自己的貪生怕死,只能走向昂貴的國際大廠,告訴自己用它一輩子。

緊接著,「在家煮」好像也變成一種自保之道,或者與作物連結的親密思考,身為一個熱愛下廚,週年慶只想買鍋子的人,我卻非常抗拒這種飲食自主的奪權方式。煮食需要條件,經濟、工作、環境、生活的型態,甚至於你的手藝,都影響着你能煮甚麼,吃甚麼。

飲食離不開社經地位的掌控,若把對食物的恐慌與憤怒衝回了「大家來自煮」這個原始的起點,實在是忽略生活裡有千山萬水的無奈,我覺得是傲慢了。

我希望該吃泡麵的時後能好好吃泡麵,沒什麼營養但油就是油; 我希望食品工業的技術再進步一點,讓常常吃罐頭的人也不用擔心受怕; 我希望青菜水果都適可而止,不要太漂亮也不用純淨無毒, 我多洗幾次來分擔一點安全上的義務; 雞鴨魚肉則是奢侈一點,希望他們能好好被對待,多付一點錢讓他們快樂、正常的活著。說穿了也就是回到過去,一般人對食物的基本認知,了無新意。

活著的需求不應該有門檻,「自己煮」這件事便是太有門檻了,若還要嚴選食材那就是要老弱婦孺都爬上萬里長城,食安要這麼爭,那太不公道。

我也在想,「毒」是甚麼?「毒」在哪裡? 對食物過份的潔癖究竟是一種保護還是抵消的讓渡?人活著應該是個動態的平衡,吃是其中一種循環但不是唯一,事實上,人常常還得靠著慢性、恆久的傷害自己才能活下去,於是我們仰賴菸、酒、咖啡、大麻這些「壞胚子」,與之維持着神聖的戰鬥關係,每天偷偷交換了一點甚麼,在儀式裡重生。

小青說她的爺爺三餐吃高粱酒配飯,煙不離手,八十幾歲了,但她覺得爺爺還能活到九十幾歲,因為他的脾氣特壞特無理,千錯萬錯別人錯,這樣目中無人的自我中心性格維持了他剛烈的意志要活到老、吵到老。是的,活著就應該是這麼複雜的一回事。









3 則留言:

  1. 鞭辟入裡!我整個就是沒辦法同意現在的自保觀,還有毫無根據的自然=潔淨的意識形態。最近我還特別強調買東西要買有添加防腐劑,那些強調無添加防腐劑的實在太容易壞了。:D 最後一段更道出真正的養生之道不是"吞忍"與"壓制",假裝平靜,而是亂發脾氣!哈!最近我才跟詠光說:有憂鬱症的人比較容易長保年輕。但這裡憂鬱症指的不是台灣那種假性無力症。真正的憂鬱症其實是一種攻擊行為,常常是攻擊自己與攻擊所愛的交替,攻擊本身是一種「發」,發完人是很亮的,是心情上還是美容保健上的亮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正是。我從山上打完禪七回來,就嚴肅的告訴小廢,有些人呢就是靠發瘋過活的,發完就腦清目明,心思澄澈,一個眾人集體吃、坐、洗、睡卻沒有一點聲音的地方,第三天我就感覺要生病了,根本是把自己丟進壓力鍋裡咕嚕咕嚕咕嚕嚕......

    回覆刪除
  3. 「自己煮」也隱含了一種全面的不信任,看似與食物親密了,但其實是自外於任何(可能的)可怖以求避險,那這樣和種族隔離的差別在哪裡呢?特別是台灣不像歐洲,外食文化本身是非常豐富又普遍,自己煮的倡議更讓我覺得匪夷所思,會不會未來外食變成是一個高級化的東西,就像把公立學校的環境搞爛,私立的菁英學校就可以理所當然的竄起。

    回覆刪除